11月8日至9日,由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(以下简称会计教指委)指导,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主办、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国MPAcc教育发展论坛暨案例研发与教学研讨班成功举办。会计教指委委员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吕长江教授,会计教指委委员、西安交通大学汪方军教授,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系主任张敏教授,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案例中心主任步丹璐教授,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、人事处处长、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韩晓梅教授,苏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周中胜教授等领导和嘉宾莅会指导。来自近150家MPAcc培养单位的2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培训,共同分享案例建设经验,推动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11月8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,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晓东和会计教指委委员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吕长江教授先后致辞。论坛开幕式由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李文贵教授主持。徐晓东副书记首先致欢迎词,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对会计教指委及各兄弟院校的支持表示感谢。他介绍了浙江财经大学MPAcc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果,以及“案例驱动、产教联动、数智融通”特色化会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,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,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迈向更高水平。
吕长江教授致开幕词,他提出在数字化、智能化新时期,更要坚守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任务,将数智化思维融入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全过程,通过案例建设打通“理论教学—科研创新—实践应用”的闭环,培养既懂会计专业知识,又掌握数字技术、具备可持续发展视野的复合型人才;要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让会计教育更接地气、更富活力,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;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,搭建交流平台进行思想交流与成果共享。

主题演讲环节由汪方军教授主持。张敏教授以《数智化时代的会计案例开发:教学、科研、实践一体化》为题,围绕数智化时代产学研合作提出高校与实务界双向赋能、共建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,通过共同开展数智赋能实践、开发动态教学案例、落地科研成果,实现教学、科研与企业实践的共赢。步丹璐教授以《从实践到讲堂与期刊:案例的开发、应用与发表》为题分享了案例开发、应用与发表的经验,强调案例开发是核心,建议教师可以从上市公司中选择案例,将案例应用于多门会计课程教学及科研,实现案例开发赋能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功效。


圆桌讨论环节由吕长江教授主持,步丹璐教授、韩晓梅教授、李文贵教授、张敏教授、周中胜教授围绕“持续推动教学案例建设助力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”进行深入讨论。嘉宾们认为,在案例开发方面,需注重制度保障与产学研协同,院校应制定政策激励教师参与,同时联合企业及行业共建案例,实现多方共赢;在案例教学方面,案例要科学选择,并与课程教学深度互动,在教学与指导学生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案例本质,培养专业思维与实践能力;在案例研究方面,研究型案例需聚焦价值与适配范式,瞄准大样本难解决的问题,采用多样范式,突出问题独特性或理论贡献,保障研究价值与创新性。

11月8日下午和11月9日上午设立“财务会计与数据治理”和“审计与可持续治理”两个分论坛,由来自浙江大学、西南财经大学、天津大学等高校的12位专家,分享研发的教学案例及其在教学使用中的经验。分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祝继高教授、浙江工业大学雷新途教授、浙江大学陈俊教授、云南财经大学纳超洪教授主持并点评。

数智时代下,MPAcc教育是会计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,其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高层次、数智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供给,更影响会计行业的长远发展。本届论坛聚焦数智化背景下MPAcc教育改革与创新展开了充分交流,并围绕财务会计、审计、数据治理、可持续治理等主题展开系列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培训,为会计专业学位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务实路径,为会计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以新动能。